郑州市第一〇七高级中学
教育研究

浅谈生本教育

发布时间:2018-03-30 15:19    作者:郑州107中    责编:郑州107中
浅谈生本教育
魏凤霞
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我校生本教育已经经过几年的探索,理论的东西大家都比较熟悉,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在生本教育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以“低入”为原则,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生本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要求贯彻“下要保底,上不封项”的原则。要保底,那就必须“低入”,对教学的要求不能过高,门槛不能设得太高,尤其应当充分考虑到后进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有信心去学习、探求知识,消除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心理障碍,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愉悦感。张景中院士提出的“教育数学”概念,就是让数学变容易,简单说就是改造数学使之更适合于教学和学习。他说:“可以把学数学比作吃核桃。核桃仁要砸开了才能吃到。有些核桃外壳与核桃仁紧密相连,成都人形象地叫“夹米子核桃”,如果砸不得法,砸开了还很难吃到。数学教育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砸核桃吃核桃仁。而教育数学呢,则是要研究改良核桃的品种,让核桃更美味,更有营养,更容易砸开吃净!致力于使数学变容易,盼千万学子从中受惠。”院士形象的比喻与郭思乐教授所主张的“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一致的。荆志强老师说:“老师是专家思维,学生是新手思维。”因此,在设计前置学习或者呈现知识时,老师要把自己的思维降低到学生的思维才真正能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我在课堂中也进行了实践探索,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前置学习的优化设计如果合理,的确可以使学生学起来容易,用学生的话说就是:“It is so easy.”特别是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识更是如此。于是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适合的内容保留,不适合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调整,比如八下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就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教材中第一节不等关系的引例计算复杂容易冲淡本节重点,调到应用时再讲,而是用了几个简单的不等关系的例子引入,第三节不等式的解集的引例是烟花爆竹的燃烧且关系复杂,列出不等式就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把它换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应用题,先列出不等式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很容易得出解集,把第三节不等式的解集和第四节一元一次不等式进行了调整合二为一,这两节课教材的设计是从一般到特殊,但由于其他的不等式太复杂实际上还是只讲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合了之后直接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给出再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很容易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集,再根据数轴可以比较数的大小,从而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水到渠成,把第五节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和第六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顺序进行了调换,这样内容更紧凑,学生学习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解集的数轴表示,很容易过渡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和解集的数轴表示。然后再学习本章的难点第五节,把难点放在最后,学完新内容之后再把前面复杂的引例作为实际问题来解决,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层层深入,也就不感觉那么难了。
二、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消除陌生感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这些认识和感受有的来自于已有的数学知识有的来自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在引入新知识前,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并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解决引入新知识,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识。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时我先给出三个式子:(1)2×6=12,(2)3×4=12,(3)3×2×2=12,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是什么运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是乘法运算,然后我又给出三个式子:(1)12=2×6,(2)12=3×4,(3)12=3×2×2,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式子和上面三个式子的关系,这在数学上又是什么运算呢?前两个和第三个又有什么不同呢?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小组交流,因数、质因数,分解因数、分解质因数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很容易弄清楚,然后通过类比,把式和数类比,写出分配律的公式a(b+c)=ab+ac,利用等式的性质把公式反过来,就得到ab+ac= a(b+c),教师引导把一个整数写成另外几个整数的乘积的形式是分解因数,而式子ab+ac= a(b+c)是把一个多项式写成了一个单项式和另一个多项式的乘积,即把一个整式写成另外几个整式的乘积,同学们这时可以类比过来是分解因式,老师这时给学生点出分解因式的概念,并且让学生指出整数的乘法与分解因数的关系,整式的乘法与分解因式也存在同样的互为逆变形的关系。而分配律的逆用也是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逆变形。再通过一些例子进行练习,最后总结出这种方法就是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整个学习过程是扎根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学起来就不会有陌生感,并且是循序渐进的,相当于新知识有了根基易学易记。
三、方法引领,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注重数学方法的教学,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渗透相应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最先渗透的是转化的方法,化未知为已知,化未学为已学,这样每节课都是建构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少量的新内容,在设置前置学习时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方法,不断地进行类比联想转化使之形成数学的知识体系,把握数学方法,掌握数学结构。比如:对于几何图形的研究,从定义、性质和判定三个方面来研究,如果平行线的研究方法掌握好了,那么全等三角形、四边形等的研究方法就是一样的。再如:对于整式的乘法公式如果能把整体思想把握好,在学习因式分解时同样利用整体思想来运用公式,效果就会更好。每节课的学习小结不仅要回顾知识点而且要回顾本节课所用到的数学方法。
四、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数学。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情境、条件,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和沟通学会表达数学、交流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把数学知识与技能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体验成功的喜悦。活动进行前,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往,而且要引导各组之间的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公式法分解因式时,先学习平方差公式在学习完全平方,两个公式都学完时,为了让学生自己去主动进行综合应用,我设置了两道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不少同学很快就做完了,于是我让两位同学演板结果是
(1)原式=
(2)原式=这时让各组成员之间互相纠错,以及黑板上的演板是否符合要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甚至是“争吵”,最后集思广益把结果统一了,
(1)原式=,
(2)原式=,然后让同学们回忆分解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区别,再把刚才分解的两步比较一下,分解因式也要分解彻底,相当于分解质因数,并提醒同学们我们还学习过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两种方法要灵活运用,最终要分解彻底,即每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在同学们的交流合作甚至“争吵”中学到的知识易于掌握,也更有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的教学应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生为本;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促其全面发展”的实践模式,充分体现生本教育理念、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建立新的数学学习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盈智慧和灵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着激情和多彩!
 
郑州市二七区东升路39号
招生:0371-86560010  办公:0371-86560027
豫ICP备100198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