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一〇七高级中学
教研成果

浅谈如何将民族音乐引进中学音乐课堂

发布时间:2022-04-28 16:39    作者:张玉果    责编:郑州107中


郑州市第一〇七高级中学音乐教师论文


题   目 浅谈如何将民族音乐引进中学音乐课堂

姓   名      张玉果                  

2020年3月9日


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论文的规定,同意保留并向有关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同意省级论文评选机构将本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浅谈如何将民族音乐引进中学音乐课堂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一〇七高级中学

作者签名: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2

一、 中国民族音乐现状………………………..……………….…….…3

(一)中国民族音乐定义……………………………..………….….3

(二)中国民族音乐类别………………………………….……….4


二、 电子音乐对中学生思维影响

(一)电子音乐定义……………………………………………..….4

(二)中学生音乐课现状……………………………………………4


三、 如何正确的指引学生的音乐思维……………..…………………..5

(一)要了解自己,更要了解学生……………………………………5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兴趣地进行欣赏…………6


四、 结语…………………………………………………………………7


五、 参考文献………………………………………………………..…..8


浅谈如何将民族音乐引进中学音乐课堂


摘要: 在当今社会发展之时,电子音乐兴起,各种各样的电子流行音乐层出不穷,渲染着社会,同时也渗透着学生的音乐思维发展。当然这类的电子音乐有优有劣,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电子音乐非正常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思维指导。中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各个民族音乐百花齐放,绚丽多彩!集合着劳动者的智慧和历史发展鉴定,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陶冶情操,积极健康的成长,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保护继承作用!

关健词: 民族音乐 电子音乐 音乐鉴赏 传承与发展


On how to introduce the national music into the middle

school music class


Summary :In today's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ise of electronic music, a wide variety of electronic pop music, rendering the society, but also perme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music thinking. Of course, this kind of electronic music well or badly, th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and a certain lack of, electronic music non normal affects the growth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guidance of thinking. Chinese folk music folk music of various broad and profound, All flowers bloom together., bright and colorful! A collection of worker's wisdom and histor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development, correctly guide the students to study the essence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 help them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f music value, edify sentiment, positive and healthy grow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 also plays a protective inheritance role!


Keywor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usic electronic music appreciation


一、 中国民族音乐现状

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传统民族音乐是我们的母亲河,但是他每年会断流一样,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也出现了断流。流行电子音乐充斥着学生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非常之多。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数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甚至对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持排斥态度。非常的厌烦,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教育本身的因素,也存在着社会发展的因素。

(一)受外来文化、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大,各种各样的广告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非常少,因为市场的需求,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加上现在网络信息的发展迅速,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使我们成长起来的学生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从事音乐事业的爱好者也越来越少,青年学生只知道超级女生,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曲目,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二)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音乐教学。关键还在于,音乐不占有学科考试之中,致使音乐教育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

(1) 中国民族音乐定义

中国民族音乐 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二)中国民族音乐类别

中国民间音乐按其体裁艺术特点尚可分为六大类: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等。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

民间歌曲,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

歌舞音乐,伴随着民间舞蹈的歌唱和器乐演奏。

说唱音乐,说唱艺术是说(白)、唱(腔)、表(作)三位一体的艺术。也称曲艺

戏曲音乐,戏曲是演员在舞台上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装扮角色(剧中人物)表演故事,以情、理、艺,动人、教人、娱人的戏剧艺术。

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到如今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性乐种,是指兼具以上五种类型中两类或两类以上的乐种。


二、 电子音乐对中学生思维影响

(一)电子音乐定义

电子音乐(Electronicmusic,也称TECHML),简称电音、电子乐。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音乐。1951年西德科隆广播电台最初进行电子音乐试验,而影响最大的是西德的斯托克豪森开始创作, 电子音乐 4年制作了《习作Ⅰ、Ⅱ》并灌成唱片。以后电子音乐开始流行。电子音乐的制作,是用电子技术获得各种音源。它用正弦波造成无泛音的即所谓的纯音。或用打击乐器、嘈杂乐器发出的杂器发出的杂音,也用人声和具体音乐相结合,通过声音滤波器和反响设备,使之变形、变质、变量,再经其它电子仪器和录音技术加以剪结处理,使之再生、复合,组成作品。在50年代前期,电子音乐是经过计算后才制作的。50年代末产生的电子音乐合成器,可以直接控制音调、节奏、力度和音色,制作者选择应用电钮就能产生各种奇妙的音乐。

(二)中学生音乐课现状

对于现在中学生来讲,音乐课对于他们处在一种松散的状态,从教育的重视度来说,音乐课不占有升学考试之中,在中招,高招的升学考试之中除各个专业学校有一些招生内容,招收学习音乐的孩子,所以之此,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升学压力,在招收这类的音乐生的数量来说更是少之甚少,所以学生学起来也没有一定的目标性和积极性,在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音乐充实着网络世界,很多学生更愿意去接收一些时代的潮流,对电子音乐的喜欢也会导致对传统民族音乐的排斥,在加上音乐教师的能力水平有限,综合使中学生的音乐课堂伴随着欣赏和简单的歌唱,很难进一步的学习欣赏民族音乐。导致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难以学习和民族音乐进一步的开展。导致学生的正确音乐观念收到一定程度扭曲。


三、 民族音乐引进中学音乐课堂

(一)如何正确指引学生的民族传统音乐思想

一、 要了解自己,更要了解学生

1、 首先提高教师自身音乐修养。音乐教师自身必须要有自己丰富音乐知识,和广泛的音乐认知,更需要更大的教师魅力!自身才能够对音乐进行初步的赏析。传统音乐不单单涵盖了广泛的音乐知识,还包括丰富的舞蹈、各个地域的独具特色的状态。教师拥有了良好的音乐综合能力,和教师魅力,才能够对这些个民族音乐作品进行细致的讲解,通过教师自身的演唱或者展演,表达合适的音乐民族风格,舒适的歌唱、协调的动作和富有个性的表述、表现展示民族音乐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让学生自身得到音乐老师的引导和、提高本身的民族音乐的认知。

2、 选择合适的学生音乐作品。学生是音乐课堂的主题,教师一是要了解学生的音乐掌握基础程度,了解学生年龄特点和音乐几次机会程度选择符合学生的有欣赏价值的民族音乐作品,欣赏素材要和学生的认知经验、情绪体验相吻合。二是要了解作品,老师介绍音乐欣赏以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为载体,学生情绪体验也是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凝聚着音乐家的思想感情、伟大的品质和感人的艺术美,但是不是所有的民族音乐作品都适合学生欣赏。所以,对于音乐作品在形式上是否鲜明突出、结构是否完整、长度是否适宜、可参与性是否充分等都显得至关重要。许多音乐作品很优美,但却因为过长过大而很难进入学生音乐欣赏作品的行列。这需要教师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节选,选择作品中比较长见的乐段或节奏变化明显的乐段进行提炼,并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形象鲜明、能为学生所接受的音乐作品让他们来欣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接受水平出发,以生动、具体、直观的音乐形象展现给小学生,调动小学生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大胆表现与创造。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不同的人会赋予音乐不同的意义,学生亦是如此。但这种意义的赋予首先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大胆表现与创造的机会与条件,允许并接纳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表现方式,在满足学生的表现需求的前题下,不断地带给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审美情感,实现音乐欣赏活动的核心价 值。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尝试运用学生创造性自主表现的方式,学生感受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按照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表现音乐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愉悦,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创造力。比如,在音乐变化处提示学生动作的不同,或提示学生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表现内容更加丰富,与音乐更加贴切。

二、 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兴趣地进行欣赏

1、 情境创设。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视、听、感、触、动的环境氛围,师生共同分享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世界。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音乐欣赏的水平必须在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提高、在情境中升华。一般来说,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由作品本身的需要、学生的欣赏习惯和年龄特点等因素决定。

2、 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有着明显的教学优势,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等手段,可以很容易得使学生被多媒体的生动画面,美丽的色彩所吸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巧妙地运用它,教学会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在音乐欣赏课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制作课件中,不能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等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效果一般,尤其是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各种音乐外的内容上,而忽略了真正需要欣赏的音乐内涵。二是不能过分地依赖电脑,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不能将电脑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样样依赖它,而是应该将它当作辅助教学的好工具,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手段。 综上所述,学生音乐欣赏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激发学生浓厚的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五、 结语

希望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希望学生能发扬传承我们的民族音乐,喜欢民族音乐,从事民族音乐教育的队伍之中,茁壮成长,就像当今的广场舞一般,在中国乃至世界掀起无法抗拒的潮流!


参考文献

.

[1] 胡献国. 音乐处方巧选择[J]. 解放军健康. 2007(02)

[2] 李权超. 音乐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 2007(05)

[3]《民族现代化探索》李竹青著1992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010/7/27

[4]《西部特色经济开发》王文长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5]《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思考》梁代生青海社会科学,2005


郑州市二七区东升路39号
招生:0371-86560010  办公:0371-86560027
豫ICP备10019805号